
2011年4月20日下午,我院主辦的題為“奧地利帝國憲法史介紹——兼與德國憲法史比較”的講座在教學樓107教室成功舉行。本次講座由張生常務副院長主持,主講人為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律史與憲法史研究所副所長Thomas Simon教授,翻譯人為法學院謝立斌副教授,由我院趙宏副教授點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許蘭,中德法學院德方副院長漢馬可博士(Dr. Marco Haase),我院羅智敏副教授等受邀出席。
Simon教授的講座分為三個部分,分别為奧地利作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下的哈勃斯堡聯合體、作為德意志聯邦成員國的奧地利帝國以及作為奧匈帝國和小德意志民族國家等部分。前兩部分是對19世紀奧地利曆史的生動描述,從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一直到1866年在普奧戰争中失敗導緻邦聯解散,富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市民階層為主力的憲政運動在這期間出現。Simon教授詳細闡述了三權分立思想和公衆參與立法運動是如何出現并在憲法産生過程中發揮怎樣強大影響力的。Simon教授通過播放翔實的形勢圖,使聽講者獲得了直觀的理解。第三部分是講座重點,内容為從1867年與匈牙利簽約,成立奧匈帝國到1918年一戰結束後,帝國解體,成立共和國這段曆史,其中包括民族國家理論的興起和1848/49年的歐洲革命,普魯士的繁榮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Simon教授重點指出,1871年奧地利制定現代意義上的憲法是個具有曆史意義的事件,這部憲法由議會民主取代了立憲民主。Simon教授随後解釋了由此引發的不同憲政之路和兩國議會制發展的不同進程及原因。
趙宏副教授首先點評了奧地利和普魯士在憲政發展中相互聯系和相互競争關系,然後重點強調了1871年奧地利制定現代意義上憲法的時間點,兩國對民族國家理念的不同态度使兩者走上不同的憲政之路。趙宏副教授指出,這段曆史也涉及到西方憲政曆史的發展,使我們對西方憲政史有一個大體了解。最後,趙宏副教授強調了有限政府和公衆參與這兩個核心要素,奧地利以議會制為代表;而德國在魏瑪時代的憲法突顯了總統權力的重要性。
互動提問時間,聽講的老師同學們都積極舉手提問,Simon教授一一作了解答,并和老師同學們熱烈地讨論,現場學術氛圍濃厚。

講座結束後,張生副院長向Simon教授贈送了紀念品,并合影留念。Simon教授表示,他很喜歡這種形式的讨論交流,自己可以從不同觀點的碰撞中找到智慧靈感,并期待下次可以再來法大做客。
(供稿人: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