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我院主辦的“法治思維的育成與學術進階——國際化法治人才成長成才系列座談會”在學院路校區綜合樓順利舉辦。本次座談會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主講人分别為清華大學法學院何海波教授、南開大學法學院宋華琳教授、我院謝立斌教授和我校法與經濟研究院徐文鳴副教授,與談人分别為我院講師姜馮安博士和葉晨博士。座談會由院長解志勇教授主持。來自我院和國際法學院的涉外法治人才實驗班全體同學參會。

座談會伊始,解志勇分别介紹了各位主講人、與談人的學曆、學位特點。特别指出除姜馮安博士外,與會老師們都是非法學背景出身,但通過個人不同的求學經曆以及在法學領域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深耕,均在不同的法學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對于涉外法治人才實驗班各位同學有較強的借鑒經驗和極高的參考價值。

何海波教授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曆,指出同學們應該充分拓寬自己的眼界,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學校學習期間不僅要掌握紮實的法學基本功,同樣要關注曆史、社會環境等超越法律本身的因素。何海波教授強調學習外國法或比較法,不應抱有仰視外國法的心态,而是要以平等的姿态去理解和思考外國法多大程度上能夠為我們所吸收借鑒。在當今中國逐漸走向世界中心的國際形勢下,比較法研究被賦予了新的曆史意義和價值。
宋華琳教授同樣從其自身的學習經曆和工作經曆談起,提出比較法的意義在于有助于反思本國法律的利益得失,他鼓勵同學們成為國别法研究的專家,直接借助外語工具閱讀原始文獻,避免中文譯介的以訛傳訛,同時在引用國外學者的著述時,要注意該著述在該國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主義可拿來,問題需土産,理論應自立”。通過比較研究,提供有現實關懷的學術産品,揭示不同國家間的“法律共振峰”。
謝立斌教授講到他的人生經曆,包括在德國漢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經曆,談到了語言學生進入到法學領域後的優勢和劣勢,指出學習文史哲知識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掌握熟練的論文寫作能力和邏輯表達能力。最後,他提到學習好中國法對法律規範體系的總體認知以及将來進一步對外國法的研究是非常有利的。
徐文鳴副教授談到他在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經曆,提出了六個關鍵詞,分别為“全球治理”、“跨學科”、“國别領域法”、“沉浸式體驗”、“海外項目申請”、“融入與交往”。作為涉外法治人才和高端複合型人才,需要擁有全球治理的眼光,建立起跨學科思維,做到國别領域研究專精。在課外可赴對應國家攻讀碩士學位或赴國際組織實習,海外項目要早做申請準備,在國外留學或實習期間應尊重東道國傳統,并表達中國立場。
葉晨博士主要講解了美國法學院LLM,SJD,JD,PhD各學位之間的區别,并結合她的實踐經曆和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攻讀博士學位的經曆,分享了美國法學院申請、法學學習方法以及畢業後就業去向等經驗。
最後,姜馮安博士分享了他在荷蘭萊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經曆,并且指出同學們應該熟練掌握中國法的知識,無論在國外攻讀博士學位,還是從事涉外實務型工作時向域外傳遞好中國聲音。
與會學生在認真聆聽各位教師的發言後,積極向與會教師提問。葉晨老師針對學生的提問,概括性地回答到保持已有的語言優勢,訓練法學閱讀、寫作、檢索能力,規律作息以及勤奮自律是從語言學習轉變到法學學習過程中的關鍵點。
座談尾聲,解志勇總結指出,同學們作為沒有法學基礎的語言生來到法大學習,要盡快跨越學術自卑感這個門檻,将其化為奮進的動力。語言學習和法學學習不同,法學學習更重邏輯。同學們應放眼全球,世界才是你們的舞台。經過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的階段,現在應該是“衣帶漸寬”付出勤奮努力的時候。如果走上學術這條路,要耐得住孤寂和清冷。“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在法學學術發展的道路上,其實大家并不孤單,你的同學師長會與你同行,你的家國情懷和法治理想會與你同行,法大會與你們同行,祝同學們在法治學術海洋中暢遊,順利、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