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我院黨委于教學圖書綜合樓0111會議室舉行“深入學習全國教育大會精神 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主題報告會。會議由院黨委委員、院長解志勇教授主持,邀請法律史學研究院院長顧元教授作學習“人民教育家”張晉藩先生先進事迹專題報告,院黨委委員、處級領導班子成員、紀委書記、團委書記、組織員、師生黨支部書記及師生代表數十人出席。

會前,參會人員集體觀看視頻《共和國功勳人物 張晉藩:中國人的志氣》,深入學習“人民教育家”張晉藩先生一生緻力于法制史研究和法治人才培養的先進事迹。

顧元以“我眼中的人民教育家”為主題作了專題報告,深刻闡述了張晉藩先生的“法史人生”。他從張晉藩先生的家國情懷、學術貢獻、教育理念等多個方面引入,以四個關鍵詞展開:第一個是“情懷”,先生始終厚植家國情懷,用學術研究搭建起中華民族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中國在世界法制史發展進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第二個是“勤勉”,先生秉承“不偷懶,不自滿”的人生格言,獻身學術、勤勉研究七十餘年,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法制史人才;第三個是“禀賦”,先生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24 歲就在《光明日報》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天資禀賦且不懈努力;第四個方面是“境界”,先生出資建立張晉藩法律史學基金會、捐資設立全國唯一一所以法律史為主題的書苑“薊門法史書苑”,旨在研究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顧元談到,先生不僅通過嚴謹勤勉的法制史研究連接中華民族過去與未來,還堅持著書立說、育才造士以推動法制史學科發展,為我國法治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随後,院黨委委員張彤教授發言,她表示,張晉藩先生身上展現的“至誠報國”情懷和學術初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學習的榜樣,尤其在當前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更應以實際行動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她談到,比較法學人肩負着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法治人才的重任,應從張晉藩先生的教育理念中汲取力量,注重法學教育與國際法治實踐的深度融合,培養能參與國際法治對話的複合型人才。

随後,2023級中美國别班碩士研究生牟書欣同學發言,她談到,張晉藩先生展現的“人民教育家”精神,不僅體現在他對學術研究的極緻追求,也體現在他立足本土、放眼國際的學術理念中。在國際化法治人才培養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一名比較法學子,要秉持先生“深耕細作、嚴謹笃實”的治學态度、謹遵先生“立德樹人、德法兼修”的教育理念、學習先生“打破藩籬、敢為人先”的創新膽略,不斷磨砺學術品格,增強家國情懷,争取不斷為祖國法治事業貢獻力量。

最後,院黨委委員、院長解志勇教授總結發言。他号召全體黨員和師生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刻領會教育家精神内涵,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和戰略屬性,努力提升教學科研質量,助力學校“雙一流”建設。與此同時,我院緻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法治人才,這與張晉藩先生的教育理念一脈相承,要深刻學習“人民教育家”精神,将其融入法治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為下一階段教育強國建設和國際化法治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會後,院黨委還為全體師生購買了張晉藩先生的著作《法史人生》,供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