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我院在允公(北京)律師事務所舉辦了一場别開生面的讀書研讨會。在四個半小時的彙報、讨論中,二十位同學圍繞着《法的中國性》(王人博著)、《行政法前沿問題研究》(馬懷德主編)、《裁量正義》([美]肯尼斯·卡爾普·戴維斯著)等書目作了精彩的報告和研讨,八位校内外行政法和法理學的專家學者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評議。據悉,此次讀書會的任務在八月中旬就已提前布置,同學們對以上書目都進行了細緻研讀。

我院解志勇教授指導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們參加了此次讀書研讨會。他們分别是來自我院的王夢菡等七位比較法專業碩士研究生、法學院的劉國等五位行政法專業博士研究生、張甯等四位行政法專業碩士研究生、曹幸等四位衛生法方向碩士研究生。此外,研讨會還邀請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陳天昊助理教授,我院孫海波副教授、趙英男博士,我校王志永副研究員,允公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濤博士、高級合夥人孫振華和羅瑞芳律師。
本次讀書研讨會分為三場,主持人分别為唐安然博士、雷雨薇博士、王曉淑博士。各分場均由主持人主持、學生報告、學生評議、老師評議四個環節組成。

第一場
讀書會所研讨的第一本書目是《法的中國性》,主講人吳昊同學從宏觀角度對該書進行了整體性的描述,簡要說明“民權”“民主”“法治”“憲法”和“勞動教養”等概念。李欣瑤同學則着重介紹書中所用的方法論,并對“民權”思想進行了詳細分析。楊坤霖同學進一步闡述了書中對中國人化用西方理論的觀點,贊同“中國人有自己的處事方式,又有傾聽的能力”的觀點。暴明玉同學表示作者提出的許多真知灼見都讓她深受啟發,并聚焦憲法概念的起源與流變分享了自己的讀書體悟。曹幸同學肯定了作者溫和中立的态度和冷靜克制的感情,認為他并沒有對制度與文本進行價值批判,而是仔細分析了它們存在的前提條件,并将正當性價值評判的權利交給讀者。學生評議人唐安然同學強調,中國的任何制度與變革并不是對西方制度的照搬照抄,最終依靠的都是内生力量,一直保持着中國性。
在嘉賓點評環節,孫海波老師肯定了讀書會的形式,鼓勵同學們多閱讀書籍,學習本書的優美文筆,提高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接着,他圍繞“法治”一詞,聯系書中對“法治”的觀點,對形式主義法治觀和實質主義法治觀進行了闡述,認為二者實際上難以區分優劣。最後,通過介紹拉茲和富勒對“法治”的論述,他主張先鞏固形式法治概念是值得提倡的,因為隻有規則得到遵守,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安定,進而在此基礎上思考注入實質法治内核,“法治”才能走得更遠。趙英男老師承接孫海波老師介紹的有關法治的内容,補充了“法治的三要素”:法律人必須效忠法治、法治必須具有一定的形式性、法律要在國家之上。
第二場
《行政法前沿問題研究》是本次讀書會研讨的第二本書目。主講人石聰正同學提出,應從整體把握該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背景下讨論問題。王夢菡同總則着重分享了行政決策過程中的專家咨詢制度,指出行政決策的法治化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内容。随後,李其蔓同學提出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理念的形成相伴相随,基于信息平台正面臨多方挑戰的現狀,可通過建立跨行業、跨區域的信息平台等方式解決突出問題。湯淑楊同學解讀了有關行政複議性質的三種學說,在行政說、司法說和準司法說中具體分析和肯定了最後一種。李紫薇同學則聯系非典疫情和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引出對行政官員行政問責的讨論。
在嘉賓評議環節,陳天昊老師首先指出,我們應當考慮轉換對合作行政問題的研究思路,側重于研究如何提升專家的參與程度,鼓勵專家參與到決策的各個環節;其次是有關信息公開領域的議題,他具體探讨了大數據局如何設立以及設立的方式和效果,政府利用的數據本身産生的權屬和風險等問題;最後,他表示問責制度需明确問責的理由以及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的判斷标準。王志永老師指出目前對高校領域的行政法研究較少,建議關注國務院和教育部關于研究生教育的文件,尤其是法學學位的學科目錄等内容,這對于重構法學學科體系意義重大。
第三場
在關于《裁量正義》的讀書研讨環節,張甯同學介紹了這本書的寫作背景和整體内容,并對本書提出了三點批判性的看法,包括研究對象對廣泛政策選擇的忽視、行政機關仍可改變自制規則的随意性、對裁量的司法審查标準所要求的專業性和成本考慮不足等。李逸群同學指出公開是防止專斷的措施,在聚焦正式聽證、司法審查等突出領域的同時,也應多關注當事人的權利保障。潘佳妮同學提出行政官員的責任意識對個别化正義的實現起到了實際作用,所以應聚焦對公職人員的選培。姬曉同學總結了作者對裁量制約制度的利弊分析,認為本書對裁量制約制度的批判過于關注個别正義,而忽略了制度建立時需要考慮的其他因素。李一鳴同學認為,裁量基準在現在行政法治中,主要産生的問題包括制定主體的權限界定、裁量基準的效力以及裁量逸脫的正當性及其控制。學生評議人王曉淑同學主要圍繞着“限定、建構與制約”三個關鍵詞來展開對該書的評議,她強調裁量正義理論可以作為參考,對我國行政處罰裁量權的行使現狀以及優劣得失展開檢視。
在嘉賓評議環節,孫海波老師對該書做出了點評:對于裁量有兩種研究進路,進路一是樂觀主義,主張行政機關依賴自律。進路二是悲觀主義,即不信任行政機關。從法理學的角度來研究裁量,不确定法律概念、裁量的特性、裁量權之限制等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陳天昊老師認為對裁量權是否采取限制以及限制程度的考量在行政法領域和公共管理領域存在着矛盾,這也凸顯了該問題的複雜性,權力的恰當行使應有一個治理的維度,法院裁判時要進行後果性的考量。最後他指出裁量應該是面對未來的,研究時需要更多的領域化、場景化、經驗化方法。
總結環節
王濤主任首先對同學們的報告提出了幾點意見,一是要做到彙報時站立并脫稿,二是要靈活運用PPT進行配合講解;其次,他還告訴大家要在合适的時間做合适的事,博士、碩士階段應全身心投入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同時也要抽出時間接觸社會;最後,王濤主任鼓勵将讀書活動繼續做實、做好、做久。孫振華律師認為溫和、中立是我們做研究時應有的心态。羅瑞芳律師肯定了本次讀書會的形式,認為本次讀書會對同學們将來從事學術研究、實務工作都有很大的意義。
解志勇教授表示這是他主持的第四十六場讀書會,結合三場讀書發言的點評意見,他建議在作讀書會報告時應該用内化于心的方式表達出來,做到有評有議,且“議”中以批判性意見為主方能發揮研讨的最大功效。同時,解志勇教授也倡導對話式讀書,鼓勵同學們在講解時把先前所學知識串聯起來并加入自己的評論,學習老師們的思考方式和思維模式。他表示,多學科、多層次、多領域、多維度是本次讀書研讨會的四大特點,這符合我院促進中外法學、文化和價值觀念交流的價值取向,也與我院汲取實務經驗以補充自身學科建設的教學理念相一緻。
供稿:姬曉
攝影:李欣瑤、李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