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惟青年,敢為時代先。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鬥争中,廣大青年人不畏艱險、沖鋒在前、舍生忘死,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的回信中這樣寫道,“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回信雖然簡短,卻充滿了總書記真切的關懷、鼓勵和期望。
自五四至新中國,從改革開放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一代一代的逐夢青年,用悠悠赤子之心點燃奮鬥的火焰,照亮前行的道路。今日,我們彙聚榜樣力量,歌頌接力,向防疫鬥争中的新時代青年緻以最崇高的敬意;明日,更有千萬今日之少年,前赴後繼,弘揚中國精神奮勇向前。榜樣在召喚,青年魂永相傳。
“青年者,國家之魂”,二十七歲的梁啟超,面對曆史的浪潮,書寫《少年中國說》,激情澎湃,振奮人心。“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攬強國富民之責任于青年之肩。自此,“少年強則國強”,無數中華兒女接過重擔,以青年之力量,傳民族之希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二十二歲的魯迅,面對舊社會的頹廢,呐喊一聲“靈台無計逃神矢”,呼籲救國救民,我輩青年責無旁貸;
“青年之文明,奮鬥之文明也”,二十六歲的李大钊,面對亟待變革的社會,為革命宣傳積極奔走,團結學生與“境遇奮鬥、與時代奮鬥、與經驗奮鬥”。随後五四運動中的青年學子,更如一盞明燈,照亮千年幽暗。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的波濤歲月裡,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的四十年歲月裡,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的光輝歲月裡,一代代青年在中國共産黨帶領下,初心不改,本色不變,前赴後繼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不懈奮鬥,譜寫下了無數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篇章——這盞明燈在新中國青年的手中傳承,熒熒燭火化為熊熊火焰,不滅于曆史的洪流。
而今,庚子新春,一場災難悄然而至,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在祖國大地無情肆虐。又一次,人們看到了青年們的身影躍動其中、逆流而上,青春的臉龐上寫着他們懵懂的未來和堅毅的信念。
在這場看不見“敵人”、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他們用尚且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愛的橋梁”。未竟的學業、牽挂的家人沒有成為他們的借口;社會的責任、家國的使命卻是他們拼搏的理由。
疫情就是命令,無數青年醫護人員冒着被感染的危險與病毒鬥争,無數青年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尋找新冠病毒“破解之法”,更有無數青年即使不在醫護行業,也力所能及地為這些人保駕護航。有多少感動就在眼前,有多少不朽來自平凡。他們用自己熊熊燃燒的赤忱,一點點瓦解着籠罩黎明的灰暗。這一刻,中國的青年,再一次握緊了手中的燭火,将自己背影投射于曆史的畫卷。
滄海橫流,不變的是耿耿滿腔熱血,英雄本色,盡顯于悠悠赤子之心。愛國與擔當是中國青年的不變之魂。新時代的“九零後”青年,不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之戰中,更是早在祖國建設的方方面面,貢獻着自己的力量,揮灑着自己的青春,播種着自己的夢想:
30餘萬的大學生村官散落在祖國各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赢脫貧攻堅戰而努力;平均年齡33歲、以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在科學的前沿發光發熱;在血與火、生與死的前線,平均年齡僅有28歲的中國維和部隊向世界傳遞着愛好、堅持、維護和平的中國力量…自從點燃了火把,這高舉的雙手便不再放下,直至燭光照亮燭光。
作為法科學子的我們,手中接過的,是燃着社會公平正義的火把;身上肩負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曆史使命;時刻牢記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莅臨我校考察時對廣大法科學子的囑托和期望:在黨和國家需要我們時候,挺身而出、絕不退縮,将青春的光彩揮灑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憶往昔峥嵘歲月,看今朝逐夢同行,中國之青年當慨然而言:光在,我在;我在,光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