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構成

劉文傑 教授

日期:2022-04-20 17:26    點擊數:    來源:

個人基本情況

劉文傑,男,漢族,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曾任職于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


受教育背景

複旦大學世界經濟系本科,獲經濟學學士學位,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獲法律碩士學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獲法學博士學位(民商法學方向)。德國康斯坦茨大學(2007–2009.)、柏林洪堡大學(2013–2014)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領域

民法學(侵權責任法、人格權法)、知識産權法學(著作權法、商标法、反不正當競争法)、比較法學


學術兼職

中國網絡與信息法學會理事,北京知識産權司法保護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化娛樂法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物權法學研究會理事


科研成果

在《法學研究》《中外法學》《環球法律評論》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多篇,獨著一部,合著多部。


主要發表作品:

1. 被遺忘權:傳統元素、新語境與利益衡量,《法學研究》2018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民商法學》全文轉載)

2. 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認定,《法學研究》2016第3期

3. 微博平台上的著作權,《法學研究》2012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

4. 民法上的姓名權,《法學研究》2010年第6期

5. “通知—移除”抑或“通知—攔截”:算法時代的選擇,《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年第12期,CSSCI((被評選為本刊2020年度優秀論文))

6. 《民法典》在新聞侵權抗辯事由上的探索與創新,《新聞記者》2020年第9期((《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21年第1期全文轉載)

7. 通知删除規則、必要措施與網絡責任避風港,《電子知識産權》2019年第4期

8. 算法推薦新聞的法律透視,《新聞記者》2019年第3期

9. 互聯網時代廣播組織權制度的完善,《環球法律評論》2017年第3期

10. 探析著作權法中的“時事新聞”——翻譯引發的著作權法疑難問題,《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年第3期(被評選為本刊2016年度優秀論文)

11. 《非誠勿擾》節目名稱侵權案探析,《現代傳播》2016年第7期

12. 社交網絡上的個人信息保護,《現代傳播》2015年年第10期

13. 故事的著作權研究,《現代傳播》2014年第12期(《人大複印資料·出版業》2015年第4期全文轉載)

14. 論侵權法上過失認定中的“可預見性”,《環球法律評論》2013年第3期

15. 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安全保障義務,《中外法學》2012年第2期

16. 電視節目模闆的版權保護,《現代傳播》2011年第3期

17. 論新聞侵權的歸責原則,《環球法律評論》2010年第4期

18. 論“不合理的傷害危險”——對過失概念客觀要素的考察,《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19. 德國法上名譽侵權的舉證規則,《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20. 過錯概念的内涵,《中外法學》2009年第5期

21. 論德國侵權法中的不法性,《環球法律評論》2007年第5期

22. 獨著:《從責任避風港到安全保障義務——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中介人責任研究》(30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0月

23. 參著:《中國民法典侵權行為編規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8月

24. 參著:《民法典評注:侵權責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年10月

25. 參著:《民法典評注:人格權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年10月

26. 參著:《娛樂法導論》,bevictor伟德官网出版社,2021年12月


主持科研項目

1、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安全保障義務》,2011-2016

2、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委托項目: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組織權與信息網絡傳播權,2017

3、受托研究項目:涉網絡遊戲知識産權問題研究,2017

4、受托研究項目:網絡直播法律問題研究,2020


獲獎情況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2017)二等獎(團體)

返回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