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講座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會議講座 > 正文

德國呂納堡大學Alexander Stark教授做題為“事實描述和規範要求之間的法教義學——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氣候保護訴訟判決為例”的講座

日期:2023-09-27 14:26      點擊數:     來源:

9月26日,應我院中德法學研究所邀請,德國呂納堡大學法學院教授Alexander Stark在學院路校區為我院師生做了題為“事實描述和規範要求之間的法教義學——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氣候保護訴訟判決為例”的講座。本次活動由中德法學研究所副所長吳逸越博士主持,我院副院長謝立斌教授和我校法學院教授趙宏評議。



Stark教授以氣候訴訟在德國和世界範圍内的增長趨勢為引,在氣候保護重要性日益凸顯的背景下,結合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Luisa Neubauer et al. v.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一案,探讨相關想法問題。




一般而言,氣候訴訟可以分為公法上的氣候訴訟和私法上的氣候訴訟。前者主要發生在個人與國家之間,表現為個人針對國家提起的憲法訴訟;後者則主要發生在私主體之間,多表現為侵權訴訟。由于氣候訴訟的專業性強,金錢和時間成本較高,實踐中的氣候訴訟往往是由NGO通過資助适格訴訟主體,并借助其名義進行的。結合Luisa Neubauer et al.v.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一案,Stark教授詳細介紹了德國氣候訴訟的憲法基礎,即根據基本權利的保護維度(主觀公權利屬性),國家有義務保護基本權利不受私人或自然事件的侵犯,原告必須合理證明其主觀權利(如财産權、職業自由、生命健康權和一般行為自由)已經或者将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訴訟的關鍵問題在于,德國是否違反了充分保護公民免受氣候變化危險的義務?對此應審查國家是否未采取任何保護措施,或采取的措施明顯不适合或完全不充分,大大低于保護目标的要求。聯邦憲法法院在Luisa案中認為,德國通過《基本法》第20a條的環境保護目标和《氣候保護法》履行了氣候保護義務。但反對意見認為,根據《巴黎氣候保護協定》,德國可排放的CO2預算額可能會在2030年代初耗盡,氣候政策可能會因今天做得太少而嚴重危及未來的基本權利自由,這種對未來自由權利的 “侵犯 ”不成比例,減排負擔必須在一段時間内平均分配,而不是單方面地以犧牲未來為代價。Stark教授進一步指出,未來氣候訴訟的憲法基礎或可通過時間前移、代際公平原則的加強,以及類似《巴黎氣候保護協定》中排放配額的定量方法來實現。



在評議環節,趙宏認為Stark教授的闡釋非常具有啟發意義,并就氣候訴訟的原告資格、國家履行保護義務的限定和代際自由保護與權衡的複雜性等問題與Stark教授展開了深入交流。謝立斌認為Stark教授介紹的内容幫助我們更好了解了氣候訴訟在世界範圍内的發展情況,并且為我們提供了代際正義與公平這一新的問題思考維度,對基本權利教義學的發展也很有裨益。


問答和交流環節中,與會同學積極參與讨論,比較我國環境保護訴訟與德國氣候訴訟的異同,收獲頗豐。



供稿:王英傑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