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講座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會議講座 > 正文

“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與法治:比較法視角學術研讨會”暨北京市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2020年年會成功舉辦

日期:2020-11-30 15:04      點擊數:     來源:

“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與法治:比較法視角學術研讨會”暨北京市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2020年年會于11月28日在我校學院路校區順利召開。會議采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20餘位嘉賓圍繞會議的多個議題展開了深入交流。本次會議由我院與北京市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主辦。

在開幕式環節,北京市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會長、我院院長解志勇教授發表了開幕緻辭以及主旨發言。解志勇對諸位嘉賓的到來表示了熱烈歡迎,随後,他以“後疫情時代比較法的使命”為題做主旨發言。解志勇認為,當前中國法治建設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服務于依法治國方略與健康中國戰略,認識到後疫情時代社會鬥争的複雜性以及信息時代社會面臨的新挑戰;他指出,未來法治建設要放眼世界,為建設美麗健康中國提供法治保障;解志勇教授進一步呼籲比較法同仁們發揮學科優勢,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吸收外國法治中健康法治建設的優秀成果,摒棄不符合文明和曆史發展方向的法治文化糟粕,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形成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話語體系。

第一輪發言由中國人民大學丁相順教授主持,費安玲教授、李筱永教授、劉德良教授、林鴻潮教授、謝立斌教授擔任發言人,王志華教授、孟凡哲教授、喬甯博士、薛前強博士、趙英男博士擔任評議人。

我院中意法與羅馬法研究所所長費安玲教授以“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與法治——以意大利民法典和中國民法典為分析視角”為題,對于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與不可抗力制度、個人信息保護之間的關系進行闡發,并最終認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立法不能背離“全部的法都是為人而設”的理念。首先,費安玲聯系羅馬曆史上的瘟疫防控,認為疫情可以對社會發展進程産生重大影響;其次,結合疫情防控,認為疫情防控制度下不可抗力制度需要具體分析,不可抗力制度應當包含注意通知義務的拓展等;随後,結合當前民法典的制度對于個人信息保護做出分析,認為要限制推定同意規則的适用,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要求;最後,提出法律要貫徹“為人而設”的理念,對于特殊人群做出适當保護。

首都醫科大學李筱永教授以“公共衛生法核心概念的曆史演進”為題,對于公共衛生法一些核心概念的曆史發展進行介紹。首先,李筱永從宏觀上介紹了公共衛生法的曆史發展,認為公共衛生法經曆了四個轉變:從樸素的衛生預防措施向命令控制模式轉變、從命令控制模式向公共治理模式轉變、從傳染病預防控制向疾病治療轉變以及從疾病預防控制向健康促進轉變;其次,具體介紹了有關公共衛生法的範圍的不同學說,認為公共衛生法需要兼顧維護公共健康與安全與社會正義;最後,認為目前的公共衛生法呈現出“健康責任主體多元性”與“規制工具的多樣性”的特征。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劉德良教授以“個人信息立法的正确觀念與思路:疫情防控情境下的反思”為題,對于個人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做出分析。劉德良認為,個人信息應該包含兩大類,即完全屬于自然人支配的個人信息與個人在社會交往中形成信息,對于前者,需要理解法律上的隐私與宗教意義或者心理學意義上隐私之間的差異,對于後者,由于其具有社會性,已經成為國家治理和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就個人信息的外延而言,需要考慮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所具有的主體、場景、手段三維參數,與時俱進,結合時代需要發展符合時代特色的個人信息理論。

我校治政府研究院林鴻潮教授以“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法律問題”為題,對于我國公共衛生應急法律的體系化的路徑和思路進行分析。林鴻潮認為,我國傳統的“總分”式的應急管理法體系存在繁瑣化、複雜化等問題,無法解決當下應急管理法律之間存在的沖突;提出以制度适用情景為主,以“總分結構”為輔的應急管理法律體系,并提出以應急管理場景為基礎的法律适用标準。

我院副院長謝立斌教授以“德國疫情防控的憲法規範”為題,對德國法框架下的例外狀态制度加以分析。謝立斌認為,目前德國法上的例外狀态是一種有限的例外狀态,除此以外,不承認緊急狀态(例外狀态),仍應遵守憲法設定的民主、法治國框架;在民主法治國原則框架下,疫情防控法律需要遵循确定性标準,而在權力分立的框架下,疫情防控的法律需要遵循立法和行政權的分工;疫情防控背景下比例原則的遵守仍然可以有效平衡個人權利和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

我院王志華教授從不同視角對于上述發言進行分析。王志華認為,對于疫情防控的認識可以從行政管理的視角和民法權利的視角加以分析,但是,無論怎樣的視角,都需要考慮緊急狀态和個人權利的平衡。王志華向大家展示了俄羅斯抗疫情況,認為疫情防控需要結合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來推進疫情防控工作。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孟凡哲教授認為,疫情這類突發性的公共衛生事件對于不同部門法的知識都提出新的問題,這需要法律學者從法律文化視角出發,有效平衡公權和私權之間的矛盾。他進一步指出,完成這樣的平衡,需要實現法律程序和公權力擴張之間的統一,國内國際經驗的交流,不同地區法律實踐的統一。

首都醫科大學喬甯博士認為,健康法治的基石是健康權的保障,在法律上,健康權的保障需要有公法和私法雙重視角,民法典上公共衛生法治是從私法視角建構相關法律,而憲法等法律則是從公法視角建構公共衛生法治。但是,無論是公法視角還是私法視角,都需要在保障個人和公共健康之間尋找平衡。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薛前強博士認為,目前關于公共衛生事件研究中較少提及公共衛生事件對于商事企業的影響,從比較法視角來看,美國的公司緊急狀态的研究是從冷戰時期開始的,最初的規則是從決策方式角度考慮,之後逐步細化,目前已經建構出公司治理休眠化、董事會責任等制度,這些制度需要國内研究予以重視。

我院趙英男博士從“依法”與“保護”兩個視角進行分析:從法理學角度來看,“依法”一詞更多是裁判環節加以理解,存在實主義解釋以及實體法上的解釋兩種解釋方法;就保護而言,目前可以更多關注一些特殊群體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

會議的第二輪發言由我校法學院行政法研究所所長羅智敏教授主持,主題發言人由宋華琳教授,泮偉江教授,郭曉明研究員,顧賓副教授和肖彤博士擔任,評議人有劉洋助理教授,化國宇副教授,李西霞副研究員,王靜助理研究員和郭棟博士。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宋華琳教授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治理的比較法省思”為題,梳理了突發公共衛生防控的法治原理、立法比較研究,治理機制比較以及信息治理問題四方面的内容。首先在法治原理方面,宋華琳聚焦于應急法治的基本原理,行政基本原則在公共衛生法治中的體現以及公共衛生治理中基本權利保障,如知情權,隐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等。其次,宋華琳從中央立法、各國地方立法和全球治理三個層面展示了公共衛生立法現狀,評價中國立法存在制度不健全、不銜接、不完備等問題,點明全球治理網絡的重要作用和世衛組織的關鍵地位。在第三部分治理比較中,宋華琳從比較角度簡要闡釋了治理模式,治理手段,中央地方管理方式等内容,并立足本土提出應當明确疾控中心公益性及其事業單位法人地位。最後信息治理問題上,宋華琳觀察到信息治理貫穿于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的全過程,其中檢測與報告制度能力以及風險交流尤為關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泮偉江教授以“從疫情看超大規模城市的法治化治理”為題,以武漢城市的特殊性為導入,引出法治建設需與中國高速城市化現狀相适應的觀點,重點讨論超大規模城市興起的影響和引發的治理挑戰。首先,泮偉江指出武漢位列國内九個較大城市之首,發生疫情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其次簡要回顧了中國城市化進程和城市法律化治理的曆史沿革;随後,總結了城市發展趨勢,并指出超大規模城市有較強輻射作用,目前社會兩極分化和城市兩極分化同時發生,而超大規模城市能夠強有力地助推區域發展。在第三部分治理挑戰中,泮偉江針對超大規模城市社會結構,歸納出人口多元化、個體化、異質化,社會功能分化等特征。鑒于此,從法律角度予以回應,泮偉江認為應當更新中國超大規模城市的法律化治理範式,從傳統官僚管控制度走向複雜系統治理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院郭曉明研究員以“全球疫情防控中的人權保障:比例原則的比較應用”為題,分享了今年六月“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國際研讨會第六場的會議綜述。首先,郭曉明以比較法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維度為引,總結應采取動态的比較視角,認同人權領域對比例原則有全球化的勢頭,但其内涵和實現方式有所差異。其次,他介紹了比例原則項下三個分原則,闡述有關“正當性原則”所處位列的學術争議。随後,他追根溯源,展示兩大法系對于比例原則規範形态的不同觀點:德法均将其列為憲法原則,而英美法中該原則由行政法逐步拓展,逐漸在人權憲法領域發揮作用;聚焦中國,郭曉明指出目前對比例原則尚無統一規範表達,既非行政法原則,也非憲法原則,未來突破口可能在于作為裁量基準的行政自制。最後,郭曉明總結對于比例原則功能,基本共識是保護人權,雖然中國立法層面沒有明确規定,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中,展現出将比例原則作為公共治理技術的理解運用。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顧賓副教授以“新冠疫情對全球治理的啟示”為題,立足新冠疫情治理現狀,主要分享三點思考。顧賓歸納了新冠疫情所引發的“正”“負”治理現象,既引發負面問題,也促進新興機制蓬發。對此他認為,首先公共衛生安全超越發展,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而非傳統觀點中僅是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問題。其次,從投資回報率角度,需加大公共衛生預防性投資。多國在近幾年逐漸轉變了公共衛生預防性投資投入大回報低的傳統觀念,但仍存在事後救急為主,預防性投資不足的問題。第三,從雙邊多邊兩個層面,指出新冠危機凸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理屬性,重點強調多邊交流中,中國參與G20通過緩債倡議、參與多邊債務協調等措施對一帶一路的積極作用,以及亞投行投資方式和治理結構的積極轉變。最後,聯系中美疫情治理現狀,肯定疫情将加速世界局勢變化的觀點,認為伴随互聯網技術,“東升西降”的世界格局将進一步發展鞏固。

本環節最後一位發言人是巴黎二大肖彤博士,她以“疫情應對的法治化與憲法審查:法國視角”為題進行主題發言。肖彤詳細介紹了法國今年應對疫情過程中四次立法活動所引發的憲法争議。報告首先介紹了法國從三月到十月發布的有關緊急狀态的一系列政令與法律,例如三月份全民禁足令;法律包括同月頒布應對新冠疫情的緊急法律和對應組織法,據此疫情防控納入法制化軌道,全法進入衛生緊急狀态;五月頒布延長衛生緊急狀态并完善其制度的法律;七月頒布解除衛生緊急狀态的法律;十月再次頒布法律宣布重新進入緊急狀态。此期間一共産生四項事前法律審查。事前審查與事後的合憲性先決問題審查産生了很多憲法問題,報告選擇了兩個特别尖銳的争議,分别是憲法委員會對緊急組織法立法程序是否違憲問題的事前審查,以及最高行政法院對法律授權總理采取全民禁足措施是否違憲問題的合憲性先決問題審查。肖彤最終總結,緊急狀态下生存邏輯與法治邏輯的沖突在某些問題上表現的特别尖銳、甚至不可調和;然而,如果說生存邏輯禁止憲法審查過度介入緊急狀态治理的話,憲法審查機關過度的自我克減導緻緊急狀态治理的行政主導邏輯、對基本權利的大幅度限制都被視為合憲,面對減損憲法至高性與基本權利實效性的質疑。

第二環節的評議階段,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王靜助理研究員首先發表觀點。王靜分享了自1918大流感到現今新冠疫情,西班牙疫情防控體制的内容與演進。西班牙當局于1904年頒布公共衛生法,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三類機構管控公共衛生,充分體現了20世紀初期自由主義轉向國家幹預主義的曆史進程,并闡述了地方政府從享有公布疫情權利到承擔披露義務這一消極向積極轉變。随後,她介紹了西班牙現行公共衛生法,聚焦健康權緊密結合社會權和經濟權的屬性,并以西班牙宵禁政策為例,分析緊急狀态下如何實現公共政策的利益平衡。

随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劉洋助理教授對各位發言人觀點提出幾點問題。他認為,關于緊急狀态下憲法審查,還應當關注憲法審查失敗的責任承擔;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治理,非常态的極端威脅下的法治價值如何界定值得進一步理論化,以及技術決斷和政治的關系有待深入探讨;現有對比例原則讨論中,部分共識相當明晰,劉洋指出除此之外是否還存在其他能夠達成的學術共識;對與超大規模城市治理,劉洋補充超大規模城市的風險和建設必要性同樣應予以考量;最後,關于全球治理話題,劉老師認為新冠疫情下過往合作機制失靈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值得深思。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化國宇副教授在評議中,首先總結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權,而疫情向法治提出巨大考驗,比較法在法治觀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制度設計橫向研究中,應當關注價值判斷本身,結合制度、文化背景展開考查。随後,他指出複雜性治理與法律常态性間存在沖突,風險常态化沖擊并可能重構法治框架。最後,他對如何解決法治的捉襟見肘作出簡要回應, 認為科技手段能夠有所助力,如公安執法中應用大數據檢索技術可以輔助責任認定,彌補法治困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李西霞副研究員結合公共衛生法律體系和數據安全,補充了衛生健康數據法律規制中有關于數據出境的部分内容。李西霞介紹了數據安全法草案第33條所規定的數據出境兩種情形,指出此規定和人口信息存貯的本地化要求間存在争議,以及與健康醫療數據限制出境審核程序的順位關系不明。最後,在涉外關系上,她提出就WHO衛生條例規定的報告審查義務,國内法規和國際條約義務法律位階有待明确,此外如何實現域外效力這一話題需要深入探讨。

本環節最後,北京大學法學院郭棟博士進行了評議。郭棟認為結合城市視角和超大規模這一話題較為新穎,但對于定義超大規模城市的維度選擇值得探讨;其次,他指出比較法視野下,疫情防控中法治水平和疫情治理水平呈現負相關,進一步提出問題,即實質主義法治觀如何量化,在“依法達治”理念下,應當聚焦合法性與最佳性的關系。針對法國司法審查争議,郭棟注意到世界各國緊急狀态都對法治産生扭曲作用,地方政府享有一般治理權限,實則解決國家緊急權限事項,但當其效果良好時,法治的底線是否還應當堅持?具體到郭棟分享的比例原則應用,存在兩點問題:首先人權保障的限度難以界定,其次緊急狀态中目的複雜易變,均衡性的解釋力不足。

各位嘉賓發言結束後,北京市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秘書長、我院李曉輝副教授進行了最後緻辭。

李曉輝總結本次學術研讨會深入讨論了法治内部體系化和法治邊界兩類問題,既包含法治框架内的問題,如比例原則等,也涉及法治邊界線,和法社會學、政治的關系等。随後,李曉輝作為研究會秘書長,感謝各領域學者彙聚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與法治:比較法視角”議題下,通過線上或線下方式參與,立足不同領域和專業視角,對公共衛生事件治理和風險社會下法治價值進行了深度的溝通與交流。會議集合了實體研究,充分交流信息資源,彰顯比較法包容并蓄,彙聚思想的精神價值。最後,李曉輝再一次感謝各位學者支持參與,宣布研讨會暨2020年北京市比較法研究會年會圓滿結束。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