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
比較法研究

《比較法研究》2013年第6期目錄及摘要

日期:2014-03-12 00:00    點擊數:    來源:

專題讨論

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考………………………………………………邢廣梅(1)

論南海争端與其解決途徑………………………………………………高聖惕(16)

“有效控制”原則在領土與海事争端中的适用動向

——以國際法院“領土與海事争端案”(尼加拉瓜訴哥倫比亞)為例

………………………………………………………….江國青 江由由 呂志君(38)

海洋環境與資源永續利用……………………………………………….王冠雄(52)

由島嶼維持其本身的“經濟生活”标準的界定談對我國南海島礁的保護性開發

……………………………………………………………………薛桂芳 徐向欣(63)

論海洋善治的國際法律義務……………………………………………..張晏瑲(70)

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檢視北極航道法律争端

——兼論中國應有之外交策略…………………………………………..戴宗翰(86)

第一屆比較法北京論壇:南海問題與海洋法治會議綜述

…………………………………………………………………姜慧芹 高豐美(109)

法政時評

效率與正當性:我國行政立法制度的核心

——美國行政立法制度的借鑒意義……………………………………陶廣峰(119)

全球化時代知識産權制度的走向:趨同、存異與變通………………何  隽(126)

人文對話

法律行為視角下公司會議決議效力形态分析…………………………張旭榮(137)

從蒙古國土地私有化看我國土地制度改革……………………………代  琴(146)

 

 

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考

 

邢廣梅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法學博士

 

 要: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屬于中國領土,但由于其戰略地位及其資源價值凸現,至今被南海周邊聲索國侵占多達43個。因此按照國際法取得領土主權的規定詳細梳理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的曆史與法理依據仍是學界需要繼續研究的課題。本文采用大量翔實、确鑿的中外史料詳細論證了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并開發經營了南海諸島,中國曆代政府對南海諸島實施了持續有效的主權管轄,為宣示、維護與鞏固主權,中國政府與人民進行了不懈的鬥争與努力,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已被國際社會廣泛承認以及南海周邊聲索國對南海諸島主權主張理由不成立,從而得出中國無可争辯地擁有南海諸島主權的結論。

關鍵詞:南海諸島  主權  曆史依據  法理依據  南海聲索國

 

 

論南海争端與其解決途徑

 

高聖惕 台灣海洋大學法律研究所專任教授,荷蘭萊登大學國際法博士

 

  要:中國海峽兩岸的政府在南海的立場,皆主張九段線内的四大群島的領土主權,以及四大群島周邊海域的主權、主權權利及管轄權。這套主張,不被南海周邊國家,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國所接受。南海周邊國家基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主張在南海的專屬經濟海域,與中國的九段線内的海域主張大幅度重疊。同時,南海周邊國家對于中國所主張的四大群島的領土主權,也有相沖突的主張。因此,中國面對的南海問題,是一種牽涉到領土主權争議的重疊海域的劃界問題,比普通劃界問題更為複雜。本文從國際法、國際海洋法的觀點來看,涉及領土主權争議的劃界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文中探讨海峽兩岸的政府對于南海的諸項主張以及各項主張所面臨到的國際法争議。目的在于将南海各個海域,以牽涉到的法律問題的複雜程度加以分類,然後針對不同類型的海域提出如何解決争端的建議。本文并針對海峽兩岸在南海如何合作的問題,提出分析。

關鍵詞:海疆劃界  南海九段線  海洋法公約  暫時性安排  聯合國大陸架界線委員會  南海政策綱領

 

 

“有效控制”原則在領土與海事争端中的适用動向

——以國際法院“領土與海事争端案”(尼加拉瓜訴哥倫比亞)為例

 

江國青 外交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江由由 中國人民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國際法專業碩士生

呂志君 外交學院國際法專業碩士生

 

  要:本文以2012年國際法院審理的尼加拉瓜與哥倫比亞之間領土與海事争端案為視角,探讨了國際法院在适用該原則時的基本理論依據和考慮因素,以及該原則與其他可适用的國際法淵源或規則之間的關系。從純粹法律的角度而言,國際法院這種具有實力取向的裁判方法是非常令人遺憾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或加劇了國家之間的領土和海洋争端。然而,該原則在本案中的适用卻比以往更為典型,有關要素和傾向反映得更加清晰,這種傾向為我國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國在海洋争端的處理上應當采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和措施,以捍衛我國的海洋權利和領土完整。

關鍵詞:有效控制  依法占有  主權行為  關鍵日期  實力取向

 

 

海洋環境與資源永續利用

 

王冠雄 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要:從科際整合的角度觀察在全球化框架下的社會發展現況,可知經濟發展、生态保育和資源管理這些學術與政策領域不能再以傳統的思維加以理解,而需以新的角度加以思考,以新的形式進行整合,并必須以跨世代的觀點考慮當前所出現的問題,方能因應所面對的危機。海洋環境保護與海洋資源的利用即是在此一架構下必須嚴正面對的議題。本文從探讨國際環境議題為出發點,論及海洋生物資源的利用與法律規範,最後并強調國家間、區域内以及國際性“合作”的重要性。文中以國際社會緻力于共同打擊和消除IUU捕魚行為作為探讨核心,以利于理解國際海洋法近年來的發展以及“合作”在此一過程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全球化  永續發展  國際漁業法  環境治理  國際漁業管理組織

 

 

由島嶼維持其本身的“經濟生活”标準的

界定談對我國南海島礁的保護性開發

 

薛桂芳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特聘教授

徐向欣 德國基爾大學法學院

 

  要:《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島嶼制度規定,島嶼和岩礁可以擁有自己的領海,第3款還表明那些可以“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島嶼可以享有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然而,《公約》對于島嶼維持其本身“經濟生活”的标準并沒有明确的界定,引發許多不同觀點間的争論,給國家實踐帶來一定的困惑。另一方面,這種模糊的标準也賦予沿海國一定程度自由發揮的空間。本文試圖通過對島嶼維持“經濟生活”不同标準界定的探讨,提出對我國南海島礁進行保護性開發,從而使一些初步具備維持“經濟生活”條件的島礁達到符合《公約》這一條款要求的對策建議。本文指出,在我國南海諸島的衆多島嶼和岩礁中,隻要将其中5個島礁建設成為符合《公約》規定的具有維持其本身“經濟生活”的島嶼,就能夠依據《公約》主張約215萬平方千米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

關鍵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島嶼制度  南海  島嶼  岩礁

 

 

論海洋善治的國際法律義務

 

張晏瑲 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要:目前關于海洋善治的理論基礎以及國家實踐仍在發展中,本文認為海洋善治需具備八個要素,并以此八個要素作為本文的分析架構。此八個要素分别為:法治、公衆參與、透明化、基于共識之決策、責任制、公平與兼容并蓄、回應性以及一緻性。透過對國際法律文件的檢視,本文總結到海洋善治的這八個要素部分被國際條約以及國家實踐所支持,但是尚未在全世界範圍内取得一緻認可。

關鍵詞:海洋善治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1998年《奧胡斯公約》  1972年《倫敦公約》  1992《OSPAR公約》  《MARPOL73/78防污公約》

 

 

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檢視北極航道法律争端

——兼論中國應有之外交策略

 

戴宗翰 台灣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要:北極航道對沿海國來說具有重大“經濟”及“國防”價值,因為航道夏季開通,沿岸國加拿大與俄羅斯主張北極航道在法律地位上屬于其“内水”且他國船舶不具“無害通過權”;而其他國家主張“西北航道”符合《1982年海洋法公約》第8條第2款規定,外國船舶仍應保有無害通過權之權利,另依《1982年海洋法公約》第38條規定,“西北航道”與“北方航道”應符合國際海峽之過境通行權,至此,北極航道相關法律地位仍在争辯中。值此之際,北極航道議題應為中國北極外交事務上極佳切入點。首先,加拿大對于其北方島嶼劃界原則與西北航道法律性質之解釋,可作為中國研究南海U形線法律地位之借鑒;其次,中國得以分别尋求與加拿大及俄羅斯在北極航道上有關“科學研究”、“資源開采”與“航道通行最惠國待遇”之合作。透過相關合作,在商業上,中國将取得全球商務航運上優于他國競争力之布局,在外交上中國将取得在北極議題上與美國對抗之外交籌碼,并建構“中、加”與“中、俄”各自雙赢之外交格局。

關鍵詞:西北航道  北方航道  曆史性水域  無害通過權  過境通行權

 

 

第一屆比較法北京論壇:南海問題與海洋法治會議綜述

 

姜慧芹 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研究生

高豐美 bevictor伟德官网、

波恩大學法律與政治學院聯合培養博士生

 

  要:南海問題既是一個曆史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如何進行南海維權,一直是中國政府和學界高度關注的急切問題。本次研讨會以中菲南海仲裁案為切入點,圍繞“南海問題與海洋法治”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細緻的讨論。就中菲南海仲裁一案中方拒絕參加仲裁一事,專家學者們預想了其可能産生的後果,并就今後中方對該事件所應采取的态度及其應對提供了思考路徑。進而,與會專家學者從實體和程序角度深入剖析了南海維權的方式和途徑,如曆史性權利主張、有效控制原則、界定U形線的性質等。就中國海洋法治的未來發展,研讨會從法理基礎和國家實踐兩個層面進行了細緻的探讨并提出了諸多設想,如制定海洋基本法、實行海洋善治及資源永續利用(可持續利用)等。此外,專家學者們還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台菲喋血案等交換了意見和看法。

關鍵詞:南海問題  海洋法治  南海維權  U形線  曆史性權利  中菲南海仲裁案台菲喋血案

 

 

效率與正當性:我國行政立法制度的核心

——美國行政立法制度的借鑒意義

 

陶廣峰 南京财經大學法學院教授

 

  要:行政立法在我國廣泛存在。這既與新中國的政治制度與政治實踐有關,也與行政權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曆史傳統密切相關。而美國的行政立法,原本是行政權不斷擴張的産物,是有悖于其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的,并已經構成了美國憲法事實上的修正案。盡管中美兩國行政立法産生的曆史背景不一,但在制度上都面臨相同的問題,即在維護行政效率的同時,如何保證行政立法在程序和内容上具有正當性。美國的立法與司法實踐總是在二者之間搖擺不定,但在總體上傾向于後者。而我國行政立法一般都是出台較快,看似高效,但卻在内容正當性方面有待加強,因而,導緻實施過程中有的成為閑置不用的廢法,出現實際上的不效率;乃至引發人們對法律的漠視與不信任,最終有礙法治建設。借鑒美國的做法,我國應當在制度上加強權力機關在行政立法事前與立法過程中的監督作用,發揮司法機關司法審查的事後監督作用,以确保行政立法的正當性。

關鍵詞:行政立法  效率  正當性

 

 

全球化時代知識産權制度的走向:趨同、存異與變通

 

何 隽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講師,法學博士

 

  要:随着全球化的滲透,知識産品通過國際貿易在世界範圍内流動,由此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法律挑戰。一方面,國際公約已取代基于國内價值評估的法律制定,成為知識産權立法的主導模式,知識産權制度正在全球趨同化。另一方面,法律的政治品格和文化屬性必須得到考慮,知識産權應有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功能應當得到尊重,域内立法得以差異化運作。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最大挑戰是不僅需要遵守國際公約的承諾,同時需要有效促進本國優先發展事項,在符合國際規則與降低社會和經濟成本間尋求變通。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将取決于我們如何參與全球化進程。

關鍵詞:全球化  知識産權  WTO  國民待遇  國際公約

 

 

法律行為視角下公司會議決議效力形态分析

 

張旭榮 廈門大學法學院博士生

 

  要:學界關于公司會議決議的效力形态的現有觀點存在“二分法”和“三分法”之說,然而若依法律行為效力理論來構建公司會議決議的效力體系,應采“四分法”,将公司會議決議的效力按照四對範疇來劃分,即決議成立與不成立、生效與未生效、可撤銷與不可撤銷以及有效和無效等形态,以實現理論上之周延并滿足公司法實務之需要。

關鍵詞:公司會議決議  法律行為  效力

 

 

從蒙古國土地私有化看我國土地制度改革

 

代 琴  bevictor伟德官网民商經濟法學院民商法學博士生

 

  要:集體土地所有權制度改革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改革集體土地所有權制度,學者們持不同觀點。1990年後,蒙古國進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建立國家、私人雙重土地所有權制度,保護私人的基本土地權利。但是蒙古國偏于強調國家安全和民族獨立,對私有土地的主體,流轉方式進行嚴格的限制,土地私有化制度未能實現預期的社會效應。本文以土地改革為視角,對蒙古國土地私有化制度進行解讀,理清我國學者關于集體土地所有權制度改革的觀點,為我國集體土地改革提供制度借鑒。

關鍵詞:集體土地所有權  蒙古國  土地私有化  土地私有權主體  私有土地的流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