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消息 > 正文

“中意法學論壇”系列講座:Antonio Saccoccio教授做題為“權利變動規則與物權轉讓技術:歐洲模式與中國民法典的比較”的講座

日期:2024-10-23 11:01      點擊數:     來源:

10月22日晚,我院邀請意大利卡利亞裡大學民法學榮休教授Angelo Luminoso為我院師生做了題為“權利變動規則與物權轉讓技術:歐洲模式與中國民法典的比較”的講座。此次講座是“中意法學論壇”系列講座的第十五場,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我校海澱校區,由我院教授費安玲擔任主持人,我校法律碩士學院副院長劉智慧、我院教授劉文傑和我院副教授遲穎作為與談人,共同探讨了物權變動的法律規則和技術。



Luminoso教授深入分析了歐洲大陸法系國家中的權利變動規則,并與中國民法典的相關規則進行了對比。他詳細分析了歐洲法律體系中的物權轉讓技術,包括《普魯士民法典》、《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不同模式,并探讨了這些模式在歐盟層面實現法律規範統一的挑戰。Luminoso還讨論了從非所有權人處取得物權的規則,以及中國民法典在處理多個受讓人之間沖突時的解決方案。此外,他指出,中國民法典在物權轉讓模式上的創新,融合了合意主義原則和物權變動的無因性原則,形成了一種既簡潔又安全的物權轉讓機制。Luminoso的發言為理解不同法律體系中物權變動的複雜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與談環節,劉智慧對中國法律物權變動模式給予了肯定,并強調了中國民事立法在追求公平正義方面的努力。她提出,中國法在契約正義與分配正義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力求實現合理的物權變動模式。劉文傑指出,中國民法典物權變動規則帶有鮮明的法律移植色彩,尤其是德國法的影響。他提到,盡管債權形式主義在中國占據主流地位,但對于單一法律行為既發生債權效力又發生物權效力的理論,學界仍有不同看法。遲穎則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出發,認為中國物權變動模式在理論上的規定與實際操作之間存在複雜性,她個人更傾向于德國法模式。



本次講座不僅為參與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物權變動規則的機會,也促進了中意兩國在法學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通過Luminoso教授和與談人的深入讨論,參與者對物權變動的法律規則和技術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對中國民法典在這一領域的創新與發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