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2019級 肖毅
用精煉的語言概括我的碩士三年,是這樣的:2019年9月入讀bevictor伟德官网,并開始學習德語以及德國法;2021年9月前往德國,就讀柏林洪堡大學,開啟一年的留學生活;2022年8月畢業歸國,繼續完成最後一年的碩士學業。
其中,自然也有生動的細節、間斷的迷茫、異國他鄉的孤獨、反省自身的成長,值得用筆觸寫下暫未褪去的記憶,留下一段自己的故事,講給你聽。
一、語言:是障礙,也是鑰匙
前往德國留學,最難過的是語言關,像邊境線上高高的圍牆,阻攔着走近的人們。從零學起德語,到通過語言考試,需要付出極大的時間成本和持續的勤奮努力。因此,剛踏入德語學習階段的同學,應該早做規劃、培養打持久戰的心态;已經走在德語學習路上的同學,自然要持續努力、日日精進、久久為功。在研一的德國民法課上,遲穎老師曾推薦豐子恺的一篇文章《我的苦學經驗》,學習德語之餘,朗誦抄寫此文,頗為相配,可收緩解疲勞、催人奮進、效法先賢、改進方法等多重功效,強烈推薦。
把學習語言的過程概括為一個關鍵詞,就是“堅持”,相信日積月累的力量,期待夢想成真的一天。若沒有老師的鼓勵、同學的陪伴、家人的支持,很難堅持到底。與中德班同學們一起學習德語的日子并不孤獨,感謝老師們的鼓勵,以及語伴們(龍俊文、李鐘、趙娜、申一芬)的不棄;在自己想要放棄的時候,禹希多次鼓勵、幫我勾勒未來圖景,将留學的規劃一步步落實下去、推進開來。最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和導師孫海波教授,他們支持我出去看看,多讀書、多行路,不要有經濟壓力、不要有心理負擔,來日方長、不必争一時之長短,未來可期、厚積功力必不唐捐。
學習語言、準備考試的日子,并不難熬,因為有着準确的目标、完整的計劃,每天都有事可做、都有精進和成長的地方。當一點點推開德語這扇大門的時候,就會發現德語也是進入德國社會與文化的一把鑰匙。初達A2,可以觀看簡單的德劇;進軍B1,一些小說和詩歌映入眼簾;攻克B2,翻譯德國法學著作的一些标題和目錄,将不在話下;笑傲C1,與德國人交談、聽懂公開課程、引證德文資料等,都可從容應付。拿到鑰匙固然不易,但善用鑰匙、入寶山得償而歸者,更屬難為。
二、洪堡:不止學到法律
入讀洪堡的過程是曲折的,我并未通過3月份和7月份德福,隻得選擇去參加DSH考試。飛機落地時間是9月25日,筆試是27日、面試在30日,準備時間很短,從起飛到考試前心裡也一直忐忑不安。感謝鄭茗予師姐、劉敏師姐和戴俊哲師兄,傳授我備考經驗、幫我搜集考試真題、解答各種問題以及适應德國生活,等等。幸運的是,筆試和面試險險過關,注冊入學,在謝立斌院長和劉銘老師的幫助下,也很快拿到了獎學金。
洪堡是一所美麗的學校,地處菩提樹下大街,與柏林歌劇院、柏林音樂廳相鄰。校園中,有教授們的高談闊論、有鱗次栉比的書籍館藏,有曆史上黑格爾的銅像、馬克思的箴言,也有今日為平權而鬥争的學生活動。培養方案上有五類課程,分别是(1)必修課程兩門,民法、刑法和公法三選二,有講授性質的大課和案例研讨性質的練習課,需要參加閉卷筆試、難度較大;(2)研讨展示課一門,需要做主題展示,作為結課作業;(3)專業選修課六門,兩門需要考試(可選擇口試或筆試、論文等),四門不需考試;(4)跨學科課程一門;(5)畢業論文,須聯系導師、确定選題、撰寫論文、書面評審和口頭答辯,最後獲得論文成績。
總結而言,主要是四門考試課程和一篇畢業論文,是學業的重點,而必修課程所學的知識基本在研一和研二已經大略學過(當然所學不夠精深),因此在知識上收獲并不多,更多的是印象和方法。一是更加純熟和體系的教義學工作方法,特别是體系性教科書、法典評注;二是鑒定式案例分析方法,隻有一遍遍撰寫案例報告,才能真正掌握這種思維方法以及所涉規範,并提高分析事實、解釋法律和論證說理能力;三是對判例的重視,如NJW等許多以關注案例為主題的期刊,教科書對案例的着重分析,判例、學說之間的互動,等等,有時在判例中才能發現法學的真問題;四是多元的法學方法,德國素來以教義學聞名,但實際上,德國法學研究中法社會學、法經濟學都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洪堡開設有“法社會學”和“法律的經濟分析”課程,在撰寫畢業論文時,Heger教授也曾推薦使用經驗研究的方法;五是積極主動、鼓勵競争的社會風貌,在課程上教授們鼓勵同學們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口試(五人一組同時考試)中也欣賞積極表現、敢于競争的同學;六是嚴謹準時的生活習慣,做事情要有長遠規劃、然後一步步地執行,出門辦事、與人見面都可提前預約、并準時到場。
任課的教授和國際處老師都很友好,特别是著作權法和媒體法的Wandtke教授、論文導師Heger教授和國際處Moritz老師,他們不厭其煩地解答問題、回應學生們的訴求,并對大家展示出來的閃光點不吝鼓勵。當然,遇到問題時,需要我們主動寫郵件或當面求助,對方才能了解我們的訴求是什麼,從而提供相應的幫助,或者告訴我們,自己無能為力,而合适的對話人是誰,可以請求他的幫助。在老師們的友好幫助下,我得以順利畢業。
三、在德國:與孤獨感善處,看風險外風景
帶着憧憬和期待來到德國,等新鮮勁過去,便是長長的孤獨。這在漫長的冬季,對于内向的人,更為難熬。排解孤獨,首要是學會與自己相處,雖難有“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般的自律,但可培養自我和解後的從容、享受生活細節的豐富。其次是結交朋友:德國人友好且禮貌,可以進行日常的問候與交流;其他國家的留學生更為熱情,可以嘗試一起抱團取暖;相處最多的,還是同在德國留學的法大學生。最為開心的日子,便是與俊哲師兄、儲萌每周相聚的時候,或漫步柏林街頭、嘗遍各色美食,或一起買菜做飯、盤膝坐看投影。

(與同學參觀國會大廈)
疫情風險一直都在,從2021年下半年的3G,到2022年上半年的2G+,再到6月大部分的防疫限制措施失效,德國新冠感染人數一直遠高國内,是不可忽視的風險因素。俄烏戰争也推動了德國的物價上漲,敵對俄羅斯、同情烏克蘭更是他們的“政治正确”。這些風險,并沒有阻礙國人前往德國留學和生活的腳步,因為風險之外,還有風景。

(與同學遊覽慕尼黑森林公園)
教堂宮殿是風景,農莊田園是風景,包容文化是風景,嚴謹準時是風景。在德國,能看到不同于中國的風景。因為不同,所以更有意義,更值得去看。分享幾段看風景的故事:第一段,四人遊湖時,和皓妍在湖邊落下了裝有證件的背包,發現後飛速趕回尋找,路上碰到許多旅客,提醒我們背包還在、放寬心;第二段,遊海德堡時,海德堡大學物理學院建于山上,從遠處見七八位德國學生席地而坐、交談熱烈,猜測是在喝酒(或:喝咖啡)聊天,不想近看,是在讨論數學問題,并在地上寫寫畫畫,心中不禁愧疚,回望四周,隻見山中一片寂靜,真真的治學勝地;第三段,遊慕尼黑時,在公交上丢失錢包和鑰匙,後補辦銀行卡用時兩周、校園卡兩周、鑰匙六周,和國内好友吐槽德國效率之低,好友反問,“國内為何效率高、有啥逼着我們高嗎、效率高的生産力去了哪裡,而德國為何可以效率低、效率低真的不好嗎”,聽罷不知如何回答。
四、結語
洪堡一年,留下了上述的記憶碎片,可能沒有脫胎換骨式的蛻變、立地成佛般的感悟,不過是一些常理常情的記錄。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驚天動地的傳奇,有的是在路上,帶着曾經的記憶和對遠方的向往,一步步地成就自己的故事。
這是我的洪堡故事,等候聆聽你的精彩!